|
|||
|
|||
标 题: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268号提案的答复 | |||
|
|||
|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268号提案的答复
苏工信提字〔2025〕192号
民进江苏省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强化我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提案收悉。针对提案开展的调研客观反映了我省企业创新现状,准确凝练了制约企业创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我厅推动企业创新提供了借鉴、明确了方向。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工信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以及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一、主要工作
(一)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加快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1650”产业体系,着力优化创新中心布局,完善梯度培育机制,组建省级培育库。聚焦船舶工业软件、新能源商用车等重点领域,择优储备了28个领域培育对象入库。累计建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省级11家。二是加大研发机构建设力度。组织开展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推荐优质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国家级,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40家。累计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4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68家。三是开展创新载体赋能产业链活动。建立创新载体赋能产业链工作机制,组建包含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等140余家高水平创新载体的资源库,围绕新型储能、工业母机、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搭建产研对接、成果转化平台。
(二)加强企业重大技术难题攻关。一是有序开展技术创新需求储备。面向“筑峰强链”重点企业等创新主体,聚焦产业链技术短板和未来技术方向,跟踪梳理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引导1200余家企业围绕重点需求开展自主研发、进行技术储备。二是有力实施重大技术难题攻关。聚焦“1650”产业体系急需突破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开展产业体系协同攻关,组织实施101个协同攻关项目,带动企业新增研发投入超40亿元。三是有效推动中试验证能力提升。研究制定《江苏省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全省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目标和路径,着力培育一手托创新源头、一手托产业龙头的制造业中试平台。组建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培育库,首批遴选230个重点平台入库培育。
(三)强化企业急需产业人才引育。一是落实中央人才工作重大部署。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组织实施年度工信领域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省市联动推荐一批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参加工信部遴选,加快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加快省产业科创人才集聚。鼓励支持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资源,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共性技术难题开展协同攻关,促进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三是深入推进产才融合工作。协同省级相关部门,推动搭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沟通对接机制,组织我省企业赴国内知名高校开展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对接活动,携手在苏重点高校探索实施“创新创业在企业,科研育人在高校”新模式。
(四)加强优质企业培育。一是“筑峰强链”培育计划深入实施。动态建立6000余家创新能力较强的“筑峰强链”重点企业库,遴选首批149家省级领航企业,推动政策、资金、项目持续聚焦。全省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200家、超千亿元17家。二是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持续加大。新认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37家、累计1.4万家;新创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11家,占全国总数的23.5%,新增数、累计数(2215家)均居全国第一。新增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4家、全国第二。三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快推动。开展“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活动,新增境内A股上市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4家,累计达396家。
二、下阶段重点工作
我厅将充分吸收提案提出的好的建议,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切实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撑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提升企业创新策源能力。一方面,引导“筑峰强链”重点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重点企业瞄准高端装备、集成电路、通用智能、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国家战略必需和产业创新必争领域,加强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创造更多引领产业发展的原创性成果。另一方面,着力提升创新载体能级。支持企业加大创新载体建设投入,鼓励企业加快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共建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每年新增200家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布局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高端工程机械、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积极争创国家中心。
(二)提升企业重大技术攻关能力。一是持续跟踪创新需求。发挥“筑峰强链”重点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龙头骨干企业作用,紧盯具有战略意义和引领作用的重点产业领域痛点堵点难点和“卡脖子”技术,持续跟踪产业链技术创新需求。二是推动重大企业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技术创新需求,鼓励支持“筑峰强链”重点企业等龙头骨干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重大技术协同攻关,努力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三是跟踪推动项目建设。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国家专项任务,为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作出更大贡献。加强对往年支持项目的跟踪指导,开展项目中期调研,推动项目有序开展,力争形成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技术和产品。
(三)提升企业中试能力。一是加强平台培育建设。鼓励企业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完善制造业中试平台培育机制,研究制定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评价体系,探索认定10家左右省级中试平台,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有序、规范建设。二是提升平台服务能力。聚焦技术熟化、工艺优化、样品试制、试验检测等方面,鼓励各类中试平台加大建设投入,提升全链条服务能力,引导中试平台发挥好“催化剂”作用,加速攻关成果中试熟化,并积极向龙头企业推广。三是推广典型应用场景。围绕“1650”产业体系,按照“流程型、离散型”制造业企业不同生产模式,凝练总结典型应用场景,在各自细分领域组织现场观摩、交流活动,推广典型经验,引导制造业中试服务创新发展。
(四)打造高水平产业人才队伍。一是加强制造业人才培育。以产业链“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优质企业为重点,遴选推荐一批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先进基础工艺人才纳入国家支持计划。二是推进产才融合载体建设。指导有条件有意愿的地市和园区推进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和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企校联合建设一批省级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强化新型工业化人才支撑。三是优化产业人才工作机制。坚持党管人才,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信领域产业人才工作体系。开展高层次产业人才专题培训,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协同做好“1650”重点企业职称自主评审改革试点后续工作。
(五)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推广能力。一是加快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聚焦“三首两新”(首台套重大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和其他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走进千万家。鼓励企业对外承接创新成果、对内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加快创新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步伐,着力解决互动渠道不畅“不能转”、价值难以量化“不好转”等问题。二是着力开展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制定《江苏省新技术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力度,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更多更好的参加高水平行业展会,开展商业路演对接活动,省级年度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500项以上。大力推动“三首两新”产品进入各级政府采购商品目录,重点推进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在政府采购项目中优先使用“三首两新”产品。三是大力支持企业创新成果首购首用。支持各集群和产业链组织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活动,将技术攻关成果、“三首两新”技术产品优先向全产业链辐射推广,推动在产业集群内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先行先试,首购首用。用好用足科技、金融、保险、财税等相关存量扶持政策,精准设计增量奖补办法,推动实施一批示范应用工程,支持“三首两新”产品首购首用。
(六)着力推动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一是大力培育制造业头部企业。加大“筑峰强链”重点企业培育力度,优化整合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各类要素资源,探索高级职称自主评价试点、制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直报等配套支持政策,建立政企 “面对面”沟通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问题诉求,进一步提升产业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新增50家左右省级领航企业,努力培育更多有话语权、影响力的高峰企业,充分发挥牵引产业链发展的带动作用。二是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扩充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培育认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00家左右,力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入选数量和累计数量保持全国领先。完善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制定实施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打造“升级版”的集成支持培育政策,打造细分市场的“单项冠军”。三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组建创新联盟,引导向中小企业开放场景和创新要素,组织开展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活动,协同推进新产品开发、核心零部件验证,鼓励大企业先试、首用中小企业创新产品,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世界杯直播-世界杯决赛直播
2025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