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 题: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155号提案的答复 | |||
|
|||
|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155号提案的答复
苏工信提字〔2025〕219号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生物医药产业是江苏重点培育和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全国领先优势。一是规模效益全国领先,2024年全省生物医药集群营业收入占全国15.1%、利润总额占全国17.9%,均位居全国第一。二是创新能力走在前列,2024年全省新获批创新药临床批件398个、获批创新药13个、第三类医疗器械490个,均居全国第一。三是骨干企业支撑有力,15家企业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数量全国第一;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4家,高新技术企业近3000家。四是集聚发展态势明显,泰连锡生物医药集群、苏州市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等2 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3家园区入选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前50强。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全省“1650”产业体系建设中重点培育生物医药集群和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等产业链,先后出台“推进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30条”“优化审评审批服务三年行动方案”“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行业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深入实施国家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围绕重点药物和医疗装备、原辅料和生产设备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省制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以“免申即享”方式,2024年安排1.66亿、2025年安排1.89亿对全省获批的全部创新药械给予一次性奖励,支持企业创新药械研发和产业化。2024年新设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研发计划,支持开展人体器官芯片开发、间充质干细胞定制、脑机接口装备研制等17项攻关任务。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牵头围绕现代中药组建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发挥江苏原料药、医工智造等产业链完备优势,积极承接上海等地创新成果。
二是着力推动高水平创新载体建设。获批建设全国生物医药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重组建设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2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累计培育255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积极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围绕普外科、影像与介入等布局建设20家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其中慢性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2家中心获批国家级中心,2024年安排2427万元、2025年安排2449万元对临床试验机构创新药械研发服务项目给予补助。2024年江苏获批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南京、苏州为承载区高标准建设生物医药领域分中心,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医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
三是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依托江苏高投集团,搭建生物医药投融资服务平台,通过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私募基金等股权投资方式,帮扶企业融资发展、做大做强,已累计通过项目路演、走访对接等形式,服务企业超260家,融资额预计达30亿元。连续12年举办“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专设生物医药赛道,面向未来产业举办合成生物专项赛,为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氛围。毅达资本组建2支主投生物医药产业的基金,2015年以来共投资了125个大健康领域的项目,总投资规模达61.39亿元,其中注册在江苏的生物医药企业共45家,占比36%,总投资规模达18.15亿元。2024年成立的战新管理公司设立总规模110亿元的3支生物医药方向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母基金(苏州、无锡、泰州)。目前已成立生物医药子基金3支,总规模30亿元。已完成8个省内生物医药项目的投资决策,总投资规模2.68亿元。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吸收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提出的意见建议,深入实施世界级生物医药集群培育行动,持续深化“1650”产业体系建设,围绕“创新、转型、智造、服务”四大工作抓手,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和政策联动,加快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创新发展高地。
一是进一步推动产业协同创新。落细落实国家和我省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械发展、提升创新药械研发服务能力等政策措施,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发挥好生物医药领域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作用,加快突破一批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短板技术,研发一批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药械。全面贯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依托江苏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多等基础优势,积极承接长三角区域溢出的创新成果,打造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大力推广“AI”在新药研发靶点发现和化合物筛选、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和优化、精准诊疗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二是进一步提升临床研究能力。指导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高水平医院、省研究型医院等研究基础较强的医疗机构为基础,搭建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生物医药企业的协同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力组织实施省前沿技术研发计划(卫生健康领域),对标国家医学中心建设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关切的临床诊疗技术研发需求,支持开展一批临床医学前沿技术应用和转化研究。设立“医教研产”协同创新项目,通过问题导向、项目牵引,推动医研企协同研究,形成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与药物开发研究相衔接的创新链条。积极鼓励和支持省内高水平医院、研究型医院等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加强与生物医药企业的对接联动,主动参与创新药械临床试验。积极引导和支持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参与大健康产业新兴业务,特别是在医疗美容、健康管理、辅助生殖、口腔服务、医疗级可穿戴设备、中医药现代化等领域,推动智能影像诊断、可穿戴设备等12类国家试点场景在基层规模化应用,支持医疗级设备数据与健康平台对接。加强创新药械注册申报前置指导,优化“一品一专班”服务机制,按照“提前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导、研审联动”要求,在临床试验、注册申报、核查检验、审评审批等全过程加强沟通交流,加快产品获批上市。将加强与上海、浙江等省市的卫生健康部门合作,推进长三角医疗数据共享、伦理审查互认,共建生物医药创新联盟等措施,共同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是进一步整合资源创建国家级平台。发挥好生物医药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资源集成作用,鼓励院士等高层次专家联合我省龙头药企共同申报国家级平台,吸引院士、外省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苏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争取更多国家级平台及其分中心在苏落地。优化布局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等省级平台体系,加快形成覆盖药物筛选、动物实验、药效药理、药物代谢、安全性评价等新药创制全生命周期、接轨国际规范的平台体系。积极支持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申请建设靶标组与组合药物学科突破先导平台、“人工智能+”应用攻关工程、药学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创新支撑中心、长三角创新药概念验证中心等国家级平台的规划筹建工作。
四是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国有资本开展创业投资,建立符合生物医药行业创业投资特征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国资创投基金考核评价和容错纠错制度。鼓励地方国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充分调动企业、科研机构、医院等方的创新动力,为有潜力的关键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保驾护航。通过长周期基金、并购整合和政策协同,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集群资源整合,以“资本+政策”双轮驱动模式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推动技术的革新和产业升级。壮大“耐心”资本,持续推进未来产业天使基金和生物医药产业专项基金高效运行,积极投资具有高成长性和创新型的项目,加速科技成果向先进生产力转化。
五是进一步提升精准服务水平。聚焦生物医药集群重点企业需求,充分发挥“创新载体赋能产业链”“金融赋能制造强省”“院企面对面”“一起益企”等活动品牌效应,汇聚行业优势资源,梳理供需对接清单,举办重点产业链产学研、供需、产融、产才对接等各类活动,促进创新药械研发和推广应用。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梯度培育壮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优质企业群体。依托高新区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载体,支持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
世界杯直播-世界杯决赛直播
2025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