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 题: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197号提案的答复 | |||
|
|||
|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197号提案的答复
苏工信提字〔2025〕250号
民盟江苏省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快创新应用步伐,提升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的提案收悉。我厅高度重视,会同省数据局、省科技厅研究协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江苏将人工智能产业链作为“1650”产业体系的重点产业链加以培育,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应用推广等各项工作,人工智能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梯队。
一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省拥有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0余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16家,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落地南京,思必驰获批建设“语言计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南京智能计算中心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天准科技、亿嘉和、浩鲸云、华兴源创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组织实施了钢铁行业大模型攻关项目,3家单位入选国家未来产业人工智能方向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名单,10家单位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优胜名单。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构建、训练、调优、推理等关键环节,部署10项省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开展大模型轻量化、大模型微调与高效推理、国产AI芯片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动大模型在工业互联网、新型电力系统、医疗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领域落地应用。依托我省“源图”开源软件基础设施、“北冥坞”学件基座系统等开源平台,加速构建开源开放创新生态。建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5个省级人工智能学院,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前沿问题和关键技术,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组织成立江苏省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2024年江苏省人工智能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持续增强人工智能对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
二是算力基础不断完善。推进算力资源统筹谋划,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算力基础设施发展专项规划》,在南京、苏州等地开展算力网先行先试任务,探索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实践路径。建设异构算力平台,推动全省一体化算力调度平台一期功能建设部署和算力资源池及平台接入,建立算力资源监测指标体系,发布《江苏省算力规模监测工作指引》,上线全省一体化算力调度平台监测模块,提供线上全省统一填报渠道,动态掌握算力规模数据。推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枢纽节点(吴江区)起步区建设,启用“东数西算”长三角算力调度中心,统筹管理超算、智算与通用计算资源。构建自主可控算力生态,支持无锡超算中心和昆山超算中心建设,无锡超算中心基于太初AI芯片建设全自主智能计算系统,推进国产智算算力与已有超算系统的算力设备、运维服务、软件生态和应用场景整合。昆山超算中心采用国产海光计算芯片,完成40余项计算机模拟软件开发。预研建设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设施,发布智算算力网AI开发平台和“算力商店”平台,支持通算、智算、超算等多种算力融合发展。
三是数据供给持续优化。印发《关于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培育壮大数据产业的意见》,夯实数据资源供给能力。开展江苏省高质量数据集建设任务清单征集工作,确定首批建设清单45个。起草《江苏省发展数据标注产业建设高质量数据集实施方案(2025-2027年)》,梳理汇总全省103个数据标注优秀案例,4个案例入选国家数据标注优秀案例。组织企业开展DCMM贯标评估,累计贯标企业超350家,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知识产权试点。
四是优质企业加速培育。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形成了以13家上市企业为龙头、4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骨干、12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和12家独角兽企业为支撑,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全产业链的梯队发展格局。实施“筑峰强链”企业培育计划,遴选了86家“筑峰强链”企业,建立了政策直通、项目直报、资金直达的服务体系。28家企业大模型产品通过中央网信办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涉及消费、教育、文旅、物流等多个行业领域。
五是融合应用持续深化。推动南京、苏州成功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组织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累计培育优秀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367个,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典型应用场景。入选国家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12个、先进计算赋能新质生产力典型应用案例5个、国家智算云试点2个,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开展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5个100”行动,首批择优遴选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场景20个,并组织开展推广应用。
六是产业生态不断繁荣。加强骨干企业、行业组织、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整合,在南京、苏州、无锡举办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供需对接深度行,组织“新兴数字产业‘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四链融合发展大会”、江苏省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人工智能校企对接合作沙龙等活动。在高端装备领域,围绕高端装备、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等集群企业,举办AI赋能船舶海工产业生态发展专题会等活动,服务企业超400家。在软件产品领域,可视化分析软件、数据库软件、工业云平台等多类软件纳入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举办“AI赋能·智创新程”软件产业融合发展大会暨软件产业供需对接活动等,推进软件产品智能化。在生物医药领域,举办智能药学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大会、医疗器械产业链智改数转网联专场活动等。指导举办江苏人工智能大会、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全国总决赛等,累计服务企业超3000家,加速大模型在各领域渗透应用。
贵单位从“强化国产算力产业支撑、深化算法合作与创新、规范数据应用、健全产业链条”四个方面为我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提出了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下一步,省工信厅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研究吸纳宝贵建议,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快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一)统筹算力设施布局,增强服务能力。推进数据基础设施一体化算力网先行先试任务实施,常态化开展算力监测工作,推进江苏省一体化算力监测调度平台上线运行。鼓励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国家经开区(高新区)等立足生物医药、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本地智算中心和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组织“算力强基揭榜行动”,发掘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事业单位,推动突破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和方案。完善“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布局,推进中国电信吴江算力调度中心、中国移动长三角(苏州)汾湖智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引导苏北地区承接苏南算力外溢,积极争取建设淮海数据中心集群,增强对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及中原城市群的辐射。加快智算中心、超算中心、算力互联网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提高泛在可及、智能敏捷、协同高效的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加强自主可控算力支撑保障。
(二)加快核心技术突破,提升算法水平。加强载体建设,推进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与省内企业加强对接合作,联合开展模型算法创新。围绕大规模认知与推理、指令调优和对齐调优等大模型技术研发,深化“揭榜挂帅”、竞争择优等科技攻关机制,推动更多算法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推进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在基础模型领域的加强研究,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开展模型攻关,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攻关项目,组织生产制造等环节工业生成决策大模型和离散型行业大模型攻关,推进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的模型研发,加强模型适配工业场景特点的能力。建设开源社区,推动算法开源社区建设,促进知识共享和协同创新。
(三)强化高质量数据供给,赋能产业发展。编制印发《江苏省推进数据标注产业、高质量数据集发展实施意见》,围绕工业制造、交通运输、金融服务、医疗卫生、绿色低碳、城市治理等行业重点场景,建设高质量数据集。支持苏南有条件地区布局“高端化、专业化”数据标注产业,支持苏中、苏北地区差异化引导“中高端、自动化”产业集聚发展,多措并举支持苏南苏中苏北梯度衔接,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持续推动企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贯标,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知识产权试点,持续开展重点领域数据空间建设,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组织国家工业领域数据要素典型场景申报评选,推荐优秀项目参选工信部典型场景。
(四)打造典型应用场景,推进模型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申报,遴选不少于25个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推荐优秀案例争创国家典型应用。推进软件企业利用大模型提升软件功能,推动集成电路、石化、船舶等关键行业工业软件更新换代,选树不少于10个优秀人工智能+软件产品。推进大模型在消费终端渗透应用,发展智能网联汽车、AI手机、AI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选树不少于15个优秀人工智能+消费终端,推荐优秀智能产品入选“三首两新”,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5个100”行动,着力构建人工智能“技术策源—应用牵引—企业孵化—产业集聚”的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
(五)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生态。举办系列活动,面向新材料、生物医药、工业母机等领域,组织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供需对接“环省行”活动,指导举办江苏省人工智能发展大会、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等赛展会。加强人才引育,依托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引育高端人才、领军团队,实施省级以上人才计划,推动高层次产业人才集聚。推进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职称评审。推进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和工业软件学院建设,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推进标准建设,指导省人工智能标委会、省智能工厂标委会等开展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主持或参与研制相关标准,积极申报制修订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世界杯直播-世界杯决赛直播
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