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 题: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071号提案的答复 | |||
|
|||
|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071号提案的答复
苏工信提字〔2025〕245号
赵式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把握时机,迎碳而上,打造世界一流的船舶建造高地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船舶海工产业是落实制造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关键支撑,是江苏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的重要承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统筹,抢抓全球运力周期性更替、海事行业绿色变革倒逼、地缘政治冲突提升运价带来的新一轮船舶市场发展机遇,把船舶海工产业作为全省“1650”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着力健全完善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服务支撑等工作体系,产业发展实现了量质并进、质效并优的良好态势。2024年,全省造船完工2281.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3%;新接订单5225.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8.8%;手持订单9825.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9%。三大指标分别占全国的47.4%、46.2%、47.1%,占世界的26.4%、34.3%、29.7%,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其中造船完工量首次超过韩国,三大指标全面实现全球领先。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的船舶建造高地,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一是加强产业政策引导。省级层面先后制定《江苏省“十四五”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通泰扬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江苏省新能源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系统构建产业发展体系。二是完善产业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部署,起草我省船舶工业提质升级方案,上报2025年“两重”建设产业领域船舶项目7个,重点支持推动新时代造船新能源船舶智造、启东惠生海工装备基地、韩通赢吉深远海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及配套码头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梳理集群“筑峰强链”企业名单,健全“筑峰強链”企业精准培育服务机制。加强船舶建造检验服务,定期举办新生效船舶检验相关法规规范宣贯培训,2024年累计完成船舶建造检验1454艘。深化长三角海事监管与服务保障一体化机制,优化船舶海工重大项目涉水工程相关海事手续。创新实施船东弃船后办理“转级换旗”手续服务举措。三是打造高端活动载体。先后与南通市政府、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北京银行等联合举办2024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通)发展大会、船舶海工产业集群产融对接会、北京银行走进江苏船舶海工产业产融合作会等系列重大活动,着力打造推动产业发展的高端活动载体。
二、着力发展船舶制造新质生产力。一是强化产业科技创新引领。组织遴选69个行业高层次专家,建立船舶海工产业集群专家库和专家委员会,着力打造支撑产业发展的高端智库。推动南通市政府与哈工程共建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成立江苏省船舶海工产业创新联盟、配套产业联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协同整合。发挥国家和省科技计划引导作用,“十四五”以来部署实施“基于第三代半导体新能源船舶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关键装备研制”等省级科技计划项目8项,推荐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聚焦动力装备、滚装船等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推动2家企业牵头3家高校院所建设2个产业人才攻关联合体,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技术短板。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全省船舶海工领域有效期内高企数超270家。二是着力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以通泰扬国家级集群为重点,扎实推进《通泰扬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省市协同联动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了南通的海工装备和豪华邮轮、泰州的大型油船和集装箱船、扬州的大型散货船和滚装船为主的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良好产业格局。三是推动生产制造模式创新。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组织编制《江苏省船舶海工装备行业智改数转网联实施指南》,召开智改数转网联工作推进会,加快推动造船数字化和装备智能化,打造全流程数字化、绿色化贯通的生产制造模式。组织向工信部推荐数字化改造项目8个,其中扬州中远海运重工管加工智能车间项目获工信部重点支持,并在江苏专门召开船舶智能制造重点工程推进启动大会,全力打造行业智改数转网联标杆示范。
三、着力强化金融赋能产业发展。省工信厅、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联合举办船舶海工产业集群产融对接会,引导推动金融机构加强金融要素保障。开辟建造中船舶抵押融资“绿色通道”。大力发展设备租赁业务,鼓励全省融资租赁公司为航运产业链提供设备租赁融资等金融服务,2024年全省累计投放船舶及其制造设备融资租赁金额12.35亿元,融资提供方涉及20家融资租赁公司。研究制定我省制造业融资租赁财政贴息政策,引导融资租赁公司加大力度支持包括船舶行业在内的江苏制造业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持续推进全省制造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建设的意见,支持江北新区探索打造省船舶租赁交易区,大力发展航运金融。充分发挥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银企线上对接平台作用,为船舶制造企业、航运企业提供高效普惠金融服务,截至今年3月末,平台船舶企业注册用户达4601家,累计帮助1247家船舶企业获得融资142.82亿元。
四、着力强化产业人才支撑。一是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引育。组织编制船舶海工集群高端产业人才图谱,发挥省“333工程”“双创计划”等重大工程牵引,支持无锡深海技术太湖实验室申报省级重大人才项目实行计划“单列”,全省第七批“333工程”支持相关产业人才30名,4名船舶制造产业人才入选省“双创计划”。健全我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职称评价体系,探索授权扬子江船业、振华海科等产业龙头企业高级职称评审自主权,累计评审高级职称128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1人。大力实施青年人才培养集聚专项行动和卓越博士后计划,在11家船舶海工企业设立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4家企业设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创新实践基地,累计培养招收博士后人才36名、支持24名优秀博士后。二是加强专业学科院校建设。支持江苏科技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等高校强化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建设,推动江苏科技大学船舶工业软件学院获评首批省级特色产业学院。开展学生实践项目,江苏科技大学“浪潮涌动—船用气液两相混合动力推进器开拓者”“锚定乾坤—海洋工程超高强度系泊链闪光对焊装备领航者”等四个项目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金奖。三是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连续举办9届全省船舶行业电焊工技能大赛,带动全省近万名行业职工参与技能比武。支持中船澄西高级技工学校开设船舶特色课程,打造校企联合实训中心,建成船舶制造专业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全面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全省共备案20家机构开展金属船体制造工、船舶电气装配工、船舶机械装配工等7个职业13个工种的评价认定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收有关意见建议,聚焦国际航运脱碳发展方向,着力构建产业创新、转型、数智、服务体系,加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培育壮大船舶制造新质生产力,加快建成造船强省。一是全面夯实产业创新体系。落实许省长指示要求,探索建设船舶海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力推进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省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船舶工业软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组织梳理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储备库,依托船舶海工产业创新联盟、配套产业联盟,围绕通导系统、绿色新型发动机、低碳零碳燃料等组建产业链协同攻关联合体,力争形成标志性重大战略目标产品。鼓励支持新技术在中国籍船舶和水上设施中的应用,对现行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未覆盖到的新颖船型或水上设施、船用产品等,加强适用指导和协调报批,联合中国船级社和相关企业开展相关技术法规研究。认真落实国家、省重大引才工程部署,加快产业高端紧缺人才引进;紧扣“双碳”战略发展需求,支持有条件高效增设船舶与海洋工程、新能源、环保、储能等相关专业,建好建强绿色船舶制造领域省级重点产业学院;推进产业人才职称评价改革,推进“筑峰强链”重点企业职称自主评价,强化技能评价服务,切实提升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全面夯实产业转型体系。加强与央企集团合作,重点推动中船集团上海优质产能向我省转移,推动中远、招商、中交等集团加大在苏造船产能布局。着力发展高端产能,全面排摸符合支持方面、具备实施条件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两重”“两新”支持范围。加强产业链配套体系建设,依托配套产业联盟分领域每季度组织召开供需对接活动,研究制定关键核心配套全球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切实提升配套产业全球竞争力。三是全面夯实产业数智体系。突出人工智能赋能船舶制造业,引导骨干企业加快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组织编制《海工行业智改数转网联实施指南》,修订优化《船舶行业智改数转网联实施指南》,推动骨干企业建设智能制造单元30个、智能生产线30条、智能车间20个,并打造1个全国领先的智能工厂。大力推进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推动骨干企业加快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生产计划管理平台、供应链管理平台,实现精益管理。四是全面夯实产业服务体系。抢抓国家建设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长三角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综合产业集群战略机遇,组织编制《江苏省“十五五”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动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集群向世界级迈进实施方案》《江苏省船舶行业提质升级方案》《江苏省内河标准化船型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系统谋划推进船舶海工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强化金融要素保障,探索海事离岸金融服务,完善海事融资租赁配套服务,发挥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融资对接服务功能,鼓励引导金融行业加大对全省船舶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高效开展船舶法定检验服务,筹建法定检验船舶图纸审查人员指导验船师库,会同长三角区域船检机构构建常态化联合审图工作机制。以“筑峰强链”企业为重点,健全培育服务机制,举办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大会、集群“政产学研金服用”对接交流活动等,营造集群发展良好生态。
世界杯直播-世界杯决赛直播
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