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 题: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283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 |||
|
|||
|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283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苏工信提字﹝2024﹞202号
黄运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省研发产业化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聚焦全省“1650”产业体系,持续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推动企业建设创新载体、开展技术研发、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成果转化,推动江苏制造业加快创新发展。2023年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至41.3%和49.9%,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连续三年全国第一。
一、当前开展的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谋划。提请省政府印发《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一系列文件,印发《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工作清单(2023-2025年)》,突出抓好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智改数转、企业培育、服务支撑等重点任务,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促进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不断提升制造强省建设水平。
(二)建设企业创新载体。深化企业创新载体建设,推动研发能力强、创新成效好的企业建设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023年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家、国家工业设计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26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创新资源,围绕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成功获批,累计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1家。
(三)推动核心技术攻关。研究制定“1650”产业体系重大技术难题协同攻关实施方案,支持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协同产业链上游配套和下游用户企业,建立和优化协同攻关的有效机制。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设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工业母机、高端芯片、生物医药等省重点产业链短板技术领域,组织实施了59个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工程化攻关项目,着力攻克制约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品。
(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组织编制年度《江苏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发布了一批创新能力建设、重大技术装备预研项目,引导企业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步伐。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组织编制《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年度发布1234项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了一批信创产品、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加强与省财政厅的联动配合,利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自主创新产品开拓市场。
(五)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制定实施《江苏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暂行)》,开展优质中小企业企业入库培育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新增入库企业1.5万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1284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07家。积极争取国家级荣誉,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5家。新增6家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5家。
(六)夯实产业技术基础。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开展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价试点。推动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贯标,发挥标杆示范作用,新增3项全国质量标杆,累计44项。发挥标准支撑引领作用,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荐31项产品技术标准申报地方标准,推荐成立7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累计达14家。
二、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通过持续推动企业加快创新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的新要求,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您在建议中提出的“研发产业化主体不够、引擎不足、转化不畅、合作不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针对您的宝贵建议,我们积极加以研究,在政策制定、工作推动中进行吸纳。下阶段,我厅将聚焦全省“1650”产业体系,全面抓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工作清单(2023-2025年)》任务落实,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全力打造应用牵引、产用一体、迭代升级的企业技术创新良性循环机制,以高水平产业科技自立自强助力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深入实施《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聚焦全省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扩充优质企业培育库,加强动态管理,做好跟踪监测,实施精准培育,新公告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一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争创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
二是加快研发平台建设。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积极争取国家级平台,形成基础夯实、龙头引领、比学赶超、优势互补的创新队伍。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沿领域和产业科技创新的共性领域,加快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不断提升建设和运营水平。
三是推动技术难题协同攻关。推进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和省“1650”产业体系协同攻关工程,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和省“1650”产业体系薄弱环节,以应用为牵引,充分发挥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牵头作用,积极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技术难题协同攻关,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
四是促进创新成果推广应用。面向市场需求,加强供需对接,加大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力度,加快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推广应用,每年重点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推动相关产品纳入政府自主创新产品目录,支持创新产品首购首用。
五是浓厚鼓励研发创新氛围。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政策,积极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开拓研发创新服务。强化产业人才支撑,塑造“英才名匠”引育品牌,培育支持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强化产业金融支撑,搭建产融对接平台,推动金融资源与企业精准对接。
世界杯直播-世界杯决赛直播
2024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