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 题: 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0103号提案的主办意见 | |||
|
|||
|
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0103号提案的主办意见
苏工信提字﹝2023﹞99号
省工商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强我省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要求,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央和省引才育才政策落细落实,以新思想新理念聚人心,凝聚制造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向心力”,促进产业链、人才链深融合,围绕企业人才队伍需求,健全高层次人才流动机制,不断促进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释放,持续优化企业人才服务保障措施。
一是围绕全省“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绘制产业链和人才图谱,不断深化产才融合。突出人才引领,壮大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按照工信部有关部署,推进“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推动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制造业相关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培育解决工程实践难题的复合型产业人才。聚焦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牵头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
二是持续优化人才培育体系,有效提升产业人才培养质量。把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服务的重要内容,关注企业人才引育用留现状,掌握需求,跟踪服务,为推动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提供人才支撑。针对中小企业留才难、育才能力不强等问题,按照工信部部署推进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遴选和支持一批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先进基础工艺人才。构建“英才名匠”培育体系,聚焦我省优质企业梯度培育,面向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主体,分主题、分批次开展优秀企业家调训,推进实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长短期研修班等。
三是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柔性流动。充分发挥政策推动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的双向流动。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印发了《关于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有关人事管理的意见》(苏人社发〔2015〕461号),大力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采取到企业挂职、参与项目合作、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离岗创业开展创新创业,对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科研人员在保留身份、岗位竞聘、职称评审、项目申报、考核评价、工资福利、奖励报酬、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
四是不断优化企业人才服务保障。建立健全重点企业人才信息发布制度,定期整体编制发布企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信息,组织系列海内外人才招引活动,分层次、分领域、分产业、分行业为企业开设专场。建立健全“江苏暨全国百所高校院所人才合作联盟”常态化运行机制,根据企业具体诉求,对接联系相关优势高校院所优势专业,为企业搭建政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持续组织专家服务基层系列活动,提供协同创新、人才培训、项目合作、专家服务等对接交流。积极适应人才服务新的需求,加快人才大数据建设,构建“一网、一窗、一卡、一线”“苏畅”人才服务体系。
五是强化职教资源平台建设。扎实推进职教集团建设,全面推进27个(全国第一)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建设,全省累计已有127个不同类型产教集团(联盟)。推动100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和36个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加强27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建设。全省市级以上试点职业院校170余所、企业730余家,试点专业点近440个、试点班级近1250个,在籍学徒(学生)31240余人,累积培养学徒4.5万余人。
下一步,我厅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工信部关于人才队伍建设文件要求,落实省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人才引领驱动,高质量做好人才引育,深层次推进产才融合,高水平建设平台载体,推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落地生根,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制造强省、网络建设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一是多措并举加快产业人才培养。围绕贯彻工信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向上对接,整合系统资源,制定落实方案举措;聚焦“531”产业链发展需求,以制造业优质企业为重点,持续优化“英才名匠”产业人才培训体系,加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等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将党的创新理论和“五史”教育纳入人才培训“第一课程”,进一步推动党管人才原则落地落实。
二是提质增效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按照国家引才计划部署,聚焦“高精尖缺”和“卡脖子”领域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引才质量稳步提升,不断厚植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将重点企业人才需求纳入国家、省重点人才计划的支持范围,并加大倾斜力度。继续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政策落实的推进力度,积极开展调查研究,适时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人才政策,进一步释放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能量。
三是继续优化人才保障机制。持续优化“苏畅”人才服务体系,深化拓展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摸清重点企业高层次人才底数,将符合条件人才纳入当地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住房保障等政策优享范围,助力企业精准引进配置人才资源、提高产才匹配效用。
四是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引导各职业院校完善专业随区域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优化全省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在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上下功夫,将最新行业岗位需求和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支持职业院校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成人高等教育、非学历培训和公益活动,努力满足社会人员学历和技能提升需求。鼓励全省职业院校深化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探索实施现场工程师培养专项计划项目、现代学徒制项目、现代产业学院等,为我省“制造强省”战略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世界杯直播-世界杯决赛直播
2023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