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696785044/2022-00066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世界杯直播-世界杯决赛直播 发文日期: 2022-06-20
标       题: 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261号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2-06-20
主 题  词: 时       效:


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261号提案的答复

             苏工信提字﹝2022﹞73号                


省工商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直以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明确“专精特新”发展方向,引导政策、资金、服务等要素向中小企业聚集,支持做精做强主业、强化协作配套、加快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推动一大批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为稳住就业和经济基本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体情况

2012年起,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以培育自主品牌本土企业为目标,大力实施“千企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引导中小企业专注主业、深耕行业、强化创新,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目前,全省已培育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5家、199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38家,培树了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行业标杆”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配套专家”,已成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2021年,全省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98%、研发强度超8.5%、企均拥有发明专利22件。28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有效授权专利近2万个、平均每家67.6个。1998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制造业占比超九成;1483家企业深耕细分市场10年以上,占比74.2%;544家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累计实现股权融资30多亿元。2021年认定的624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的达247家,占比39.5%;利润同比增长30%以上的达321家,占比51.4%;71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100%,163家企业利润同比增长超100%。

二、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全省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培优与纾困并举,制定出台和推动落实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着力完善梯度培育体系,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提升精准服务水平,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量质并举、能级跃升。

(一)不断优化完善政策体系。一是分阶段研究制定指导性文件。重点围绕推动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发展,先后制定出台《江苏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指导意见》《江苏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实施方案(2013~2015)》《江苏省专精特新产品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实施意见(2017-2020年)》《江苏省“千企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江苏省2021年度中小企业量质提升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组织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逐步统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内涵和标准,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培育措施。二是制定出台新一轮政策措施。学习借鉴浙江、北京、广东等兄弟省市和我省部分地市出台的文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研究制定《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着重加强制度创新,实施精准扶持,聚焦服务资源,从政策、服务双管齐下,明确支持创新发展、智改数转、财税扶持、要素保障、市场拓展、精准服务等方面的具体举措,进一步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的发展。三是着手制定国家办法配套实施细则。针对工信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统一了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评价和认定标准,组织力量加强研究与解读,结合工作实际,着手研究制定配套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全省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认定工作措施。

(二)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一是加大专项资金支持。省财政通过优化专项资金使用结构,逐年增加资金规模和强度,聚焦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的技术改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建立多级财政联动支持机制,鼓励和引导市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资金支持力度,形成政策叠加效应。目前,全省13个设区市和大部分县(市)财政均安排资金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二是支持首制首试首用。出台《关于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实施细则》等文件,组织认定省首台(套)重大装备项目,推荐符合条件的省首台套产品纳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深入推进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全省共组织推荐申报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项目35个。每年发布《江苏省重点领域首版次软件产品应用推广指导目录》,累计重点推广首版次软件109项,对入选“重点领域首版次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提供商”的单位给予资金补助。三是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积极对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发起设立总规模达817亿元的产业基金,通过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带动社会资本聚力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该基金出资25.1亿元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6支基金,通过对重点支持专精特新项目的基金提高超额收益让利幅度、加大出资比例等措施,到目前已撬动各类资金120.9亿元,投资专精特新企业105家,推动15家专精特新企业IPO上市。截至2021年底,省政府投资基金累计投资高新技术企业1011家,其中219家企业或产品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或专精特新产品。

(三)促进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一是推动科技创新赋能。组织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等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抢占技术制高点,培植核心竞争优势。2021年,组建国家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6个;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设国家级研发机构1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00多家。依托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87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成功对接解决技术需求275项,有力推动了企业间协同创新。推进建设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平台(科学仪器),遴选近400家优质机构入驻,累计服务企业近5000家,为企业节约研发成本近3000万元。二是深化创新中心建设。全面落实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建设任务,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深化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全省累计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7家,拥有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3398家。持续开展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和试点,2021年新增试点建设省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全省累计试点达12家。创新中心支撑的创新联盟成员共达1793个,开展各类联盟活动69场。近两年来,各级财政累计支持创新中心2.4亿元奖补资金。三是培育“专精特新”特色园区。落实国家双创升级大中小融通型特色载体培育任务和我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年、2021年两年省财政支持15家开发区打造省级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推荐4家开发区获批国家双创升级大中小融通型特色载体,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全省逐步构建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在此基础上,按照工信部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在南京、苏州等优质企业相对聚集地区,先行先试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特色园区,提升企业整体专业化水平。“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围绕“531”产业链,大力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支持整机(系统)与配套企业深度协作,在产业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四)多渠道缓解企业融资问题。一是加强金融支持。发挥省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政策功能,用好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组织银行业保险业开展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动性专项行动,鼓励“小微贷”“苏科贷”“苏信贷”等产品合作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率的信贷支持。江苏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等推出“专精特新贷”“科技e贷”“科创专项贷款” “专精特新+”等专属金融产品,在专项授信额度、贷款期限、利率优惠等方面予以支持,优先给予再贷款、再贴现,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截至2021年底,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授信达6685亿元;科技型贷款余额6657亿元,较年初增长近30%,超过各项贷款增幅14个百分点。大力推进江苏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入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目前累计为平台内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授信612亿元。二是助力企业上市融资。实施优质中小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做好企业上市前规范培训,优化完善科创板、区域性股权市场上市挂牌奖励政策,推动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高效对接。推动全国股转系统公司、北交所、苏州市政府签约共建江苏服务基地,重点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和北交所上市。协调沪深证券交易所开展多期拟上市企业董秘培训班,指导400多家拟上市企业熟悉掌握上市相关规范、操作流程等知识。通过沪深证券交易所江苏基地,深交所为9个设区市近100家拟上市企业提供“一对一”指导服务,上交所为科创板企业开展22场专题培训,覆盖企业高管2000多人次。在省股权交易中心专门设立“专精特新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专属的挂牌展示、股权托管、股权融资、转板上市等服务。目前,省“专精特新板”已有54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挂牌,实现股权融资29.23亿元。三是加强融资服务。印发《金融服务助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动建立金融顾问制度,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行“一对一”服务,开辟信贷审批“绿色通道”,量化审核期限,将培育库在库企业纳入全省优质企业“白名单”并定期向合作金融机构推送,目前“白名单”企业数超过3.5万家,企业用信额度3363亿元。通过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育等活动为128家企业提供上市辅导和投融资对接服务。针对“专精特新险”、“专精特新”园区贷、集合债等,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探索推动金融机构开发专属化产品并在全省推广。

(五)强化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一是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依托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线上培育库,设定“专精特新” 培育标准,省市县联动推荐高成长潜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四新”模式企业、创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等优质企业入库培育,实施分级管理和每年滚动调整。引导和调度政策、服务资源向入库企业聚焦,实现各类资源信息线上互通共享、“点对点”精准推送,线下组织活动、“面对面”双向对接,不断强化培育措施,支持入库企业做优做强。每年从培育库中遴选一批优质企业予以认定,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目前,全省入库企业约1.4万家,带动市县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万余家。二是支持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助推企业沿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创新资源,实施兼并重组。省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重大兼并重组项目的奖补力度,重点支持集群重点企业沿产业链上下游整合重组, 2021年支持9个企业兼并重组项目,带动企业并购出资。三是大力培育上市企业。加强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建设,优化入库标准,加强企业摸排,不断充实入库企业。截至2021年底,全省上市后备企业数据库入库企业575家,其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7家;共有7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北交所、主板、创业板等板块上市,28家在科创板上市,47家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数量全国第一。

(六)建立健全精准服务机制。一是响应企业关切。线上建立健全省市部门协调企业反映诉求“直通车”通道,跟踪收集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诉求。2021年,归集192家企业反映的涉及税负减免、土地供应、研发创新等多个方面诉求658项。线下梳理编制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强化“一企一员”帮扶,实施“点对点”精细服务,对多渠道归集的企业诉求,逐企逐项落实责任单位,明确办理时限,建立跟踪督办机制,确保帮助企业协调解决一些需求和困难。组织开展调研走访、问卷调查等活动,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和诉求,实时帮助企业纾困解难。2022年4月,吴政隆书记就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常州调研,实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现场督促有关部门积极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发展困难。二是开展专项服务。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高质量发展巡诊活动,聚焦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关键环节,建立科学化、标准化管理评估体系,实现企业“精准画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邀请88家管理咨询机构和265名专家,按照专业行业分类分组深入企业“把脉问诊”,目前已问诊企业190多家、问题解决率达96%。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重点,组织实施“英才名匠”人才培训工程,注重新生代企业家培养,突出技能人才培训,每年培训10000名专业技能人才。三是健全服务制度。推进实施《关于高质量推进江苏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平台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全省上下联动、覆盖广泛、优质高效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好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制定印发《关于实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专员制度的通知》,为全省每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配备1名服务专员。目前,省市县三级工信部门已成立服务专员办126个,近600名服务专员“随时在线”,从诉求受理、政策速递、资源对接、权益保障、能力提升等方面提供精准帮扶。

三、下一步工作

感谢您对我省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注,您在建议中分析了我省工作中存在的政策支持力度精度不足、基础研究能力水平不高、创新体系主体协同不够等问题,并从强化政策支持、注重基础投入、推动集聚发展、加大融资支持和加强培育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很好很具体的建议和意见,针对性很强,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下一步,我们将在工作中充分吸纳您的建议,在巩固前期政策落实成果的基础上,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强化与省工商联横向协同,更加有力高效开展工作,联合开展问卷调查和专题调研,摸排“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诉求,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以更大的力度、更精准的扶持,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全省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提供有力支撑。




              

                             世界杯直播-世界杯决赛直播
                                202262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