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 题: 对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0594号提案的答复 | |||
|
|||
|
对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0594号提案的答复
苏工信提字〔2019〕95号
周剑芝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民营加工贸易企业做大做强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民营经济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8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5.6%,民营经济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8.6%;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1%,较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实现出口总额1347.8亿美元,同比增长18%,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3.4%,较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全省民营经济上缴税金9015.1亿元,同比增长18.4%,占全省税务部门直接征收总额的59.4%;全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登记的从业人数达到3604.2万人,比上年底增长6.2%。
近年来,我们在支持民营加工贸易企业发展方面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去年下半年,省政府成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今年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苏发〔2019〕3号)。近三年来,省政府先后出台提出了90余条支持企业发展的措施,为企业降低成本超4000亿元。去年四季度组织开展清理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到3月底,累计清理拖欠账款占拖欠总额的60%,提前完成国家要求到年底达到50%的清欠目标。
(二)着力推进转型升级。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把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推动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总抓手。实施技改综合奖补政策,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实施“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质量品牌提升”等行动计划,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民营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出台《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引导民营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的新模式、新业态。截至2018年末,全省累计上云企业22万家。
(三)着力提升创新能力。重点围绕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开展产业链技术短板评估,梳理产行业关键环节“卡脖子”技术(产品)短板,建立近500项的短板技术库,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民营企业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创新中心建设集中力量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问题。全省累计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392家,其中民营企业占75%以上。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民营企业承担国家强基工程项目46项。深入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23家。
(四)着力完善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形成公益性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培育564家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7家国家示范平台,整合带动3000多家服务机构面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开展各类服务。同时,着力建设1+60+N网络平台,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中的困难。实施小微企业融资“金惠行动”,推动政银合作,与省工行、省农行、中信银行南京分行、省再担保、浙江网商银行签订金融服务合作协议,未来5年将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总计逾万亿元的信贷支持。组织各地推荐一批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建立超万家的“白名单”企业库,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正如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在目前环境下民营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成本上升的压力、要素紧张的压力、贸易摩擦的压力等诸多问题和挑战,针对相关问题您提出的关于支持民营加工贸易企业做大做强的4条建议,很有针对性,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和吸收采纳。根据您的建议,围绕职能,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立多渠道的政策宣传体系,推动建立跨部门的政策信息互联网发布平台。二是大力推进降本减负,研究制订新一轮降本减负政策措施,全年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1600亿元。加大涉企收费规范力度,加快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实现零收费。三是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修订技改综合奖补政策,以设备更新和系统升级为重点,引导民营企业开展高水平、大规模技术改造。四是有序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出台推进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意见,支持“光储充”一体化充换电站、出租车“换电模式”等新模式发展。五是实施高端装备赶超工程。聚焦高档数控机床、先进机器人、电子装备等领域,对标世界先进水平,引导民营企业加快高端装备研制步伐。实施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和示范应用工程,建立高端重大装备研用结合、主配衔接的协同发展机制。
2019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