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696785044/2018-00990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发文日期: 2018-06-20
标       题: 对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0862号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2018)苏经信提字第2号 发布日期: 2018-06-20
主 题  词: 时       效:

对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0862号提案的答复



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目前推进情况

(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情况。根据《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的要求,工信部2016年出台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7年发布了《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条件》,布局了22个重点建设领域。目前,工信部分别在动力电池(北京)、增材制造(西安)、印刷及柔性显示(广东)、机器人(辽宁)和信息光电子(武汉)等领域批复建设了5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二)我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情况。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工作启动开始,我省经信委一直保持与国家有关工作的交流与衔接,2015年以来,主要开展了四方面工作:一是提出了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和未来方向,突出协同创新取向,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行业组织等各类创新资源,以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通用产品开发及成果转移扩散为中心任务,以新机制、新模式组建的跨领域、跨区域的为全行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和通用产品开发的战略创新平台。创新中心的组建模式是:由一个有较强经济实力和研发能力、在产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单位牵头组建,联合若干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组成,形成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机制,是以企业为主体,以独立企业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我省和国家建设的宗旨、原则和定位等基本一致。二是确定了创新中心首先布局的重点领域。2015年我省围绕重点优势和新兴产业,在高档数控机床及智能装备、智能电网及能源互联网、工程机械及核心部件、机器人、小核酸、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化学合成类创新药以及纳米、碳纤维、石墨烯等战略新材料12个领域进行创新中心试点培育。下发了《关于开展江苏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一批)试点的通知》,明确了创新中心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应具备的“8有”条件。三是开展了创新中心建设的培育和试点。经牵头单位申报、行业专家的诊断以及会同科技、教育、财政等部门共同筛选,2016年确定了第一批12家单位进行培育,2018年确定了第二批15家单位进行培育。按照“成熟一家试点一家”的原则,对条件成熟的4家培育创新中心进行了批复试点:江苏省先进封装与系统集成创新中心(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江苏省原创化学药创新中心(江苏原创药物研发有限公司)、江苏省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江苏汇智高端工程机械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江苏省高档数控机床与成套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江苏南高智能装备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四是设定专项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我委在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中,设立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项目,对批复试点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初建发展项目和重大技术开发和转化项目支持。对试点建设的创新中心初建阶段,连续3年给予总计不超过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用于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对创新中心开展的重大技术开发项目,按照项目总投资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同时,对试点建设的创新中心规范管理,逐年与试点建设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年度评估考核。

经过近3年的工作推进,我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资源整合能力在逐步提升,创新中心基本吸纳了省内产业链主要环节的龙头企业作为成员单位,基本建有理事会和专家技术委员会,基本建有研发创新和运营管理机制,有一半以上建立了“企业+联盟”的组织模式,包含了政、产、学、研、融相关创新资源。创新中心技术转移平台建设初见成效,第一批培育的12家创新中心培育单位已基本搭建了技术转移平台,其中,有10个创新中心以国家级的研发平台为载体进行技术研发和转移。这些创新平台全部都是对外开放,接受技术研发委托和检测检验。同时,我省对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条件》,积极梳理具备竞争优势和领先特色的产业领域,正加快推进先进功能纤维和物联网创新中心建设,争取达到国家级标准。

二、存在难题

通过近三年的工作推进,从我省培育和试点建设单位的运行情况看,目前还存在一些难题,提案中提及的投入不足、建设滞后、没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等问题确实存在:

一是创新中心的定位非常重要。创新中心针对的是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环节,主要任务是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加速科研成果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创新中心不是某个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中心,也不去解决单一企业就能解决的技术难题;而是要面向行业发展,着力解决反应集中的专用设备、材料、工艺、批量生产、良品率等关键共性问题。因此,创新中心绝不是遍地开花式的发展,而应当选准领域,考虑该领域是否因共性技术短板而制约发展,建成后是否能辐射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二是创新中心建设的投入非常大。创新中心建设本身是一项试点探索性的工作,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三年来,大部分创新中心尚处于搭架子、建制度和引人才的阶段,投入大、产出小,自我发展、自我造血能力很弱。例如,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经过5年到2017年才基本实现自我平衡。创新中心的发展和壮大需要一个较长的渐进过程,需要不断积累和投入。

三是需要强有力的配套政策支撑。制造业创新中心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营造创新生态环境至关重要。但从目前创新中心的培育和试点建设看,政府除了给予资金支持外,还没有其他政策支持创新中心的正常运转。例如,技术转移市场机制不完善,投融资引入有障碍,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不充分,人才引进和流动受到身份和待遇的影响等,都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配套支持。

四是需要构建协同推进机制。目前国家科技部、发改委以及工信部都在建设创新中心,基本建设内容和方式大同小异,造成资源分散、重复建设,各部门在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成果转化进行攻关,没有形成合力。因此,在国家和省层面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权威的面向产业瓶颈约束的解决方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三、下一步重点任务

针对上述难题,根据代表的建议,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下一步重点任务为:

一是下大力气解决共性技术难题。目前,经信、科技和发改部门面向产业链的共性技术都设立专项。在工业和信息化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中安排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专项,增设重大技术研发方向的资金支持,对创新中心3-5年攻克的技术路线图开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项目进行资金支持。省科技部门围绕智能成套系统、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高端数控机床、新一代轨道交通和高端专用装备等制造业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着力突破智能数控系统、高精度新型传感器、关键功能部件等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增强装备供给保障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动力推动公共平台建设。引导创新中心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辐射带动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对从实验室产品到生产线产品环节中涉及到的工艺、专用材料、专用设备、标准和检测能力等的研究,推动创新中心积极开展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企业委托研发和为行业提供公共服务。为支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江苏省工业软件(工业技术软件化)创新中心、工业云制造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中心、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均已列入第二批培育名单,启动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

三是将技术人才培养作为创新中心的重要任务。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参照《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评估办法(暂行)》,建立健全评价制度,围绕创新中心产业共性和前沿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大主要任务进行重点考评,实行优胜劣汰,切实提高创新中心的建设水平。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集聚培养高水平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开展人才培养、人才培训、人才交流,面向产业链,联合核心企业和高校院所,采取共建学科、定向培养技术人才等形式,建设人才培训服务体系,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多层次创新人才。

请贵委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作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

 

 

                                2018年6月20日

 

 

 

 

Baidu
map